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正念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佛家 观照 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正念

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正念

2023-12-24 03:52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其实,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。痛苦的根源不在于这些心身现象本身,

也就是说,心身现象本身并不是罪魁祸首, 罪魁祸首是我们自己,是我们自己对这些心身现象的攀缘。只要让这些心身现象如实地呈现在当下,不再攀缘、分析和干预,根本不需要我们消除这些心身现象,而这些心身现象自然就会消失。

这就是正念实践中发现的事实。

正念是一种如实地觉知心身变化,不攀援、分析和干预,从而达到解脱烦恼的能力。

正念,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能力,非从外来。

正念完全脱胎于四念处的修持, 已经没有宗教的色彩,而更多的是一种正念的生活和工作方式。

正念的渊源

近40年来,正念这个术语在西方越来越普及,主要原因是来自于心理学领域对正念疗法的研究。

其实,正念,出自佛教的《四念住经》,是原始佛教中最重要的核心的禅法。 根据巴利文《杂阿含经》介绍,正念修行是佛教的核心,仅凭正念就可以获得觉悟。

正念在原始佛教的用法中,尤其是在巴利文经典中,只偶尔含有回想过去事件的意思,大多数是指现在,具有注意或觉知的意思。在原始佛典《杂阿含经》中,经常可以见到一些诸如“如是如实呈现”、“如是如实觉知”等语句。 现代人把正念翻译为mindfulness,就是专指后者的用法。

正念在亚洲地区,特别是东南亚被广泛地传播 。正念在二十世纪七、八十年代被介绍到西方,为心理学界所注意。

关于正念,不同的文化语境有不同的解读。

1、南传佛教对正念的解读

南传佛教较好地保留了原始佛教的教理和教法,目前,对于正念的理解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南传佛教禅修的复兴。现存于东南亚的缅甸、泰国、斯里兰卡、柬埔寨、老挝、南越、中国云南边境等地区。南传佛教大师对正念的解读比较多,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哈希尊者。

2、心理学语境对正念的解读

马哈希非常强调正念,甚至对初学者也是如此。 他把正念解释为:对心中出现的任何念头时刻保持清醒的觉知。

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的乔·卡巴金教授是把正念引入西方主流社会的开创者(1979年)

乔·卡巴金教授实修过南传佛教的修法,有所领悟, 他是是实修派专家,而不是理论家 。

乔•卡巴金教授早年提出正念的操作性定义是: 正念是一种有意地、不加评判地、对当下的注意。这个定义在正念领域中被广泛地引用。

心理学界对于正念的操作性定义,基本上是指以接纳的态度、不加评判地、如实地观察当下。

其实,不加评判地、如实地观察当下,就是觉知。

由此,可以看出,南传佛教和心理学语境对正念的理解基本上是相同的。

正念,就是觉知。

3、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正念

1)禅宗大师眼中的正念

a)明朝憨山德清大师《梦游集》卷二:正念者,无念也。

b)国学大师南怀瑾教授《宗镜录略讲》:禅宗讲无念是正念。

c)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《六祖坛经》:何名无念,若见一切法,心不染着,是为无念 。法:一切存在或现象 ;染着:攀援,执着

南传佛教和心理学界认为“正念就是觉知”,是从正念之用上解读正念 。

禅宗认为“正念者,无念也”,是从正念之本体上诠释正念。

其实,二者,并没有矛盾。

2)道家对正念的诠释

道家经典中“用心若镜”

在《庄子•应帝王》中有“至人之用心若镜,不将不迎,应而不藏,故能胜物而不伤”之句。

至人的用心犹如镜子,任凭物的来去而不加迎送,如实反映而无所隐藏,所以能够超脱物外而不被物所损伤。将,送也。 胜物,超脱物外。

“用心若镜”,就是道家版本的正念。

3)儒家经典中的“勿忘勿助”

“勿忘勿助”来自于“有事焉而勿正,心勿忘勿助长也” 是《孟子•公孙丑》中著名的的经典名句。“勿忘勿助”是孟子心性论中的重要理论 。正,预期也。 有事焉而勿正的现代解读。

“勿忘勿助”,为宋明理学家,尤其是著名的心学派湛若水所重视。湛若水,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。先后官任翰林院庶吉士、编修、侍讲、侍读,国子监祭酒,礼部、吏部、兵部尚书等职。

“主敬”说和“勿忘勿助”说,是湛若水心学修养的两个主要方面。

“勿忘”,就是明觉而不住,“勿助”,就是不要助长,自然而然;明觉自然、无丝毫人力之说,本于孟子勿忘勿助之说。

“勿忘勿助之间,则正念见矣 ”就是明觉不住,就是道法自然,就是无为,就是正念。

4、正念疗法

心理学家发展出一些基于正念的疗法,最具有代表性的疗法有:正念认知疗法(MBCT)、接纳和承诺疗法(ACT)和辩证行为疗法(DBT)。

以正念为核心的心理疗法,是目前西方最为流行的疗法。

其疗效获得了从神经科学到临床心理方面大量的实证科学的证实, 相关的研究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大力支持。

1)不同文化背景正念治疗师

以西方心理学为背景的正念治疗师,无法完全领悟正念的真谛,以西方正念治疗师的描述为标准。 把正念的操作性定义误认为是正念。

他们追求完美的正念技术和设置,认为正念技术和设置就是正念。

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正念治疗师,在传统文化修持中领悟了正念的真谛后,转向正念心理治疗。

他们认为,所有的正念技术和设置只是领悟正念的拐杖而已。

2)正念疗法研究结果

目前已经有了四千篇以上的科研文献,证明了正念对健康促进、疾病康复的作用。 从心理到身体,从宏观的脑实质结构改变,到微观的端粒体。从不受意志控制的自主神经活性,到免疫系统的功能。

目前,正念疗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抑郁障碍、焦虑障碍、 躯体症状障碍、心身疾病、人格障碍、药物滥用、 自杀、 心理创伤、 成瘾行为和压力过大诱导的各种心理或生理问题的治疗。

5、训练方法

正念的理论和概念,并不是正念本身,而只是指向正念的指头而已,或者是对正念的描述。

不管理论是多么的完美和正确,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,自己不能领悟,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什么是正念。

领悟正念,可以选用不同的训练方法,所有的正念训练方法只是拐杖而已。

西方采用的正念技术,大部分来源于东南亚的上座部佛教,尤其是缅甸的内观禅。

杨喜山老师长期研究和实修过的方法:

1)正念呼吸

主要参考南怀瑾大师教授的呼吸法门。观察气流进出鼻孔的感觉,可以配合计数。

指导语:念头、情绪和躯体感受如实地呈现,不攀援、分析和干预

2)正念打坐

主要是洪文亮禅师教授的只管打坐的方法。远在宋朝时期就已经传入日本。

指导语:念头、情绪和躯体感受如实地呈现,不攀援、分析和干预

3)正念行走、工作和生活

主要参考空海法师教授的四念处修行。观察当下最明显的动作和感受。

指导语:念头、情绪和躯体感受如实呈现,不攀援、分析和干预。

4)正念动中禅

完全采纳隆波田动中禅的手部动作。简单易行,不受场合限制。

指导语:念头、情绪和躯体感受如实呈现,不攀援、分析和干预

5)身体动感正念训练

为杨喜山老师独创,是四念处、动中禅和松弛训练的融合,是对正念身体扫描的修正和补充。

指导语:念头、情绪和躯体感受如实地呈现,不攀援、分析和干预

6)下面要介绍的观心法门和正念参究,要在系统的正念训练基础之上进行。

系统的正念训练,提高了观照(觉知)能力,确保不至于陷入思维的陷阱,确保专心参究,避免干扰和影响,才有可能修习观心法门和正念参究。

a)观心法门

观心法门得到了历代祖师的认可和推荐,因此,被大家所接受。分几个阶段:

1.观照念头、情绪和躯体感受

2.返观内照念头、情绪和躯体感受的主体

3.返观内照观照者。

4.照破这一“知”

b)正念参究

是禅宗祖师教法的现代应用 ,疑情+观照 ,切记,任何思辨、理论和答案都是参究的障碍。

参究的三个主题:

1. 究竟是什么?

2. 究竟是谁?

3.来的时候,究竟从哪里来的?去的时侯,究竟到哪里去了?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